“三端”精准使劲 国家级新区先进制造业机器轰鸣
星邦智能助力添彩北京冬奥会点火仪式;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制造群不断走出国门大放异彩;从入湘到立湘,湘江鲲鹏展翅高飞,巩固强化市场竞争力;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群生产效率不断刷新“新区速度”……
岳麓山下、湘江之畔,湖南湘江新区先进制造业站在时代之潮,澎湃奔涌。
2022年1-2月,湖南湘江新区表现继续强劲,发挥着经济发展“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全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占全市的46.1%,主要经济数据均好于全省均值。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湖南湘江新区如何让“引擎”加大马力,又凭借什么抓手发挥关键作用?密码之一就是要答好做大做强制造业这道“必答题”。
“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疫情以及经济下行压力,2021年湖南湘江新区奋楫前行,GDP总量进位全国新区第六位,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39.9亿元,增长9.4%,占GDP比重为36.5%,占比较全省、全市分别高13.6、9.2个百分点。
高屋建瓴
做强先进制造业是一以贯之的重要战略
湖南湘江新区甫一新生,其战略定位是“三区一高地”,首区就是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聚集区,“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与时俱进,对国家级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3月17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在湖南湘江新区调研时寄语新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装上动力引擎”,并明确要求新区要以更高标准谋划推进产业发展,毫不动摇做强先进制造业。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要求新区,要狠抓以“三智一芯”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更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长沙市委、市政府要求新区在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中贡献关键力量,如何创新发展路径,找到更优“打法”?
4月7日,《人民日报》在“治理者说”栏目刊发了长沙市委常委、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谭勇的署名文章《精准发力赋能先进制造业》,其中提出了要在研发端、孵化端和转化端“三端”齐头并进,赋能先进制造业再上新台阶。
百花齐放
制造业筑牢新区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在阐述如何在“三端”精准发力前,必须清晰认识到先进制造业在湖南湘江新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宏观来看,根据国家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榜单,长沙市位居全国第十位,无愧于中部制造重镇的头衔,工程机械产业群入选第一批“国家队”。
在新区所辖园区中,长沙高新区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第九位,新区企业中联重科、楚天科技入选2021中国智能制造50强。
重视制造业,聚焦制造业,依靠制造业是长沙的传统,也是常年保持房价洼地却强势挺进新一线城市的重要支撑,湖南湘江新区作为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先锋队、主力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必然选择。
如果列队检阅湖南湘江新区的重要制造业产业集群,虽然有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但依然相对保持着不俗的增长势头。
工程机械产业作为湖南湘江新区总量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2021年完成产值1073.8亿元。龙头企业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收入671.31亿元,同比增长3.11%。
新材料产业2021年完成产值975.5亿元,增长52.1%,其产业规模仅次于工程机械,且增速遥遥领先。其中,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完成产值640亿元,同比增长116.9%。
电子信息产业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制造业部分202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38.2亿元,增长27.4%;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部分共实现营收约485亿元,增长13.8%。
健康医疗产业是湖南湘江新区近年培育的“新王牌”,正逐步成长为湘江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拥有爱尔健康产业园、方盛制药基地、九芝堂国药基地、三诺生物产业园等重大在建或新建项目约30个,总投资超过190亿元。
食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377.9亿元,龙头企业包括热销的澳优乳业、加加食品、中粮可口可乐、大旺食品、顶津食品、华润怡宝等。
2021年,新区长沙规划区主导产业集群共完成产值3582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超75%,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另一组数据还直观地说明新区先进制造业的突出地位。当前,新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60家,实现产值4421亿元;上市企业45家,占长沙市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85%。
“三端”精准发力
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赋能制造业
力争2026年GDP超5000亿,挺进国家“第一方阵”,十四五伊始,湖南湘江新区吹响争先进位的冲锋号。
从哪里抓增长、要效益?新区旗帜鲜明提出,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精准施策、精细治理的思路为先进制造业赋能,做强支柱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路径选择上,就是要在“三端”精准发力。
研发端精确发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岳麓山下汇聚了20多所高校院所、57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40余名两院院士、10余万名科研人员、3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这是湘江新区谋划创新发展的宝藏。
近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实施以工程机械领域“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的科技研发招标揭榜制,加速“三智一芯片”领域创新突破,推动制造业加快升级。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在国家级新区中保持领跑态势,健全“产学研金用”联动转化体系,从而有力助推更多科创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生产力。
孵化端精心搭建,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紧密围绕岳麓山大科城,加快建设湘江科创基地(一期)、中南大学科技转化基地、湖南大学创新转化基地等科创基地;用活用好国家(长沙)超算中心、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700余个重大创新平台;谋划布局智造谷、锂电谷、基因谷、数字谷、科创谷等创新载体,打造湘江西岸科创走廊……
通过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创新资源集聚,形成合力,为持续积蓄创新动能提供重要支撑。
转化端细化路径,加快科技成果应用
只有“精准发力”才能“落地有声”。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必须精准筛选科技成果、精准识别企业需求、精准提供要素保障。
湘江新区充分发挥经济功能区优势,建设专利大数据平台,引入知识产权法庭,引导高校、企业更快掌握行业政策、找准研发方向、提升技术研发水平。
目前,湘江新区拥有3个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为科创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依托湖南金融中心、湘江基金小镇进行“金融活水”灌溉,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在“三端”精准发力的大背景下,湖南湘江新区还对500多家工业企业、项目、研发机构兑现扶持、奖励资金4.67亿元,并明确推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四个新区”中的打造高端产业新区放在首位。
如果再回头去看,虎年正月初七,在新春首个工作日的湖南湘江新区,一座全新的千亿级产业园——湘江智能网联产业园书写出了新的叙事篇章,其中智联制造园明确为六座园中园之一,这亦是湖南湘江新区布局新兴先进制造业的举措。
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分析,新区决心已定,就是要壮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含汽车零部件)等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端化产业集群。
优存量、育增量、强支柱,湖南湘江新区在新的历史时刻,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高地两者有机结合,为高质量发展明确更清晰路径,向着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昂首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