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高坐标 奋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2021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围绕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着力推进国家赋予的“三区一高地”的重大使命,不断优化和提升政务服务,贴心服务企业发展,一体化、清单化、常态化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工程,在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表现良好,劳动力市场监管、办理建筑许可等5个优秀指标的改革经验和典型做法入选了中国营商环境报告新区实践篇,获得推广。2021年,新区市场主体达39.07万家,同比增长29.92%;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4%,规模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9.9%、14.4%;经济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吸引大量市场主体在新区兴业、营商、居住。
一、画好便民政务“路线图”
为了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阳光、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新区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梳理办事流程中各个环节,着力打通堵点,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一是推行阳光政务。为了让企业更加直观了解办事要求和流程,尝试打破传统的“部门化、职能化、模板化”信息公开模式,从科学归集各类事项,按照“跨部门、归类详实、信息有效”的要求,编制《新区办事指南》,全面展现办成一件事的信息,把企业关注的新区发展蓝图、建设计划、产业政策、办事信息等,以集约简洁的方式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同时,还提供了二维码、公众号等便捷查询渠道,编制了细化的报建指南、系统操作指南等,努力让办事更加便捷,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二是推动效能提速。以行政审批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减流程、减事项,实现效能再提速。推进用地审批改革,实现收回、划拨、用地、单宗登记“四合一”同步办理,“一次性”核发出让合同正副本,红线图原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管理18项审批业务平均再提速10.8%;牵头在岳麓高新区开展区域评估改革,已完成区域内交通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水土保持方案、取水许可和洪水影响评价五项事项;印发了新区第二批告知承诺制审批事项和材料清单,推动非工改事项开展告知承诺制改革;2021年实现所有新申请验收项目实现联合验收全覆盖。
三是开展智能审批。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全面开展“无纸化、要素化”审批改革,目前经发、国土规划、住建环保、财政等领域共63项审批业务实现“无纸化”审批,无纸化率达91%。利用计算机辅助审批功能,实现了智能计算、智能调用成果、智能生成审批意见、智能统计台账,全面提升了审批行为的规范化、数据计算的精准化,并运用电子签章、数字防伪证书、电子图纸辅助审查等技术手段,大幅提升审查效率;网上推送办理国土规划中介服务事项1483件,网办率达100%,让企业足不出户完成业务申报、拿到审批成果,真正“让企业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二、搭建企业解困“朋友圈”
围绕企业群众办事的难点、痛点,不断完善服务方式,积极当好项目服务“店小二”。
一是服务精准对接。精心为1100余名企业办事人员举办了4场业务培训。组成小分队上门开展“沟通面对面,服务零距离”对接,为31个重点项目组织了5场座谈会,协调解决了妇女儿童医院、谢子龙影像馆运营补助资金申报等数十个难点问题。组建“帮代办”专班,明确专员,精心为华润桐梓坡城市更新、泰康人寿、前海人寿以及“全市五十慢”等新区重点项目“量身定制”特色服务套餐,专人全程“帮代办”服务,协调解决了一批影响进度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项目建设,提升了企业满意度。
二是要素精准保障。搭建了新区高端人才引进云平台,集中发布2批次570余个岗位信息,向企业收集推荐简历18000余份,以“相约云端、湘遇新区”为主题举办了产业精英人才空中招聘会。自2021年4月20日起取消项目资本金监管,累计为67个项目解控资本金4.38亿元。兑现2021年风险补偿资金1503.26万元,鼓励辖内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投放,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联合腾讯实施“湘智云”项目,共审核通过了269家企业和12所高校的“湘智云”服务资源补贴申请,为新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智能化管理服务。持续扩展知识产权服务功能,开展知识产权助企解困工作,2021年协助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数共60笔,出质知识产权620件,质押融资额共12.09亿元,以实实在在的行为,解开了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个结。
三是政策精准供给。围绕新区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完善新区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基金小镇及支持岳麓区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减税降费政策,积极实施施工图审查服务政府购买等降费措施,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同时,加快新区的政策兑现,按照精简流程、集中处理的原则,容缺受理企业申报,加快兑现效率和速度,金融专项扶持政策资金兑现全过程从70天缩短到约30天。2021年以来,累计兑现高端制造业、双创扶持、金融等政策资金及项目扶持资金18.26亿元。
三、奏响创新创业“协作曲”
持续以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构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科创格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前瞻布局创新产业。编制了《湖南湘江新区“十四五”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打造了智慧定制公交、自动泊车、智慧环卫等应用场景,率先开通了全国首条智能网联公交运行路线,助力长沙成为唯一获得四块国家级牌照(测试区、先导区、质量监督检验、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城市。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若干政策》,大科城新增注册企业2406个,同比增长37%,科创企业总数达6450个。联合大科城管委会发布工程机械首批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3个。协调争取将湘江融城小镇、湘江通航小镇、湘江智谷片区纳入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覆盖范围。
二是着力建设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工作,省政府已将创建方案上报至国家科技部审批。四大高校科创基地一期建设基本完成,湘江科创基地二期进展顺利;支持大科城管委会筹建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新材料研究院和未来交通研究院,已被纳入市十大重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推动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团队、中南大学钟掘院士团队传感器项目落户大科城。建立并完善了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库、重大科技项目库,定期推动项目建设。目前新区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0多个、省级创新平台480余个。
三是深度推动产业赋能。深入推进与中国电信的合作,成立了车路协同联合实验室;积极助推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开展全方位合作,构建了智能网联与工程机械的深度融合,智能汽车产业投资潜力价值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位列全国百强榜第三。助力产业与金融对接,着力构建“持牌金融+金融科技+基金小镇+专业服务”四柱支撑的金融服务体系。以湖南湘江新区产业发展基金为支点,全面提质服务,推进金融大数据服务开放平台运用,提升信贷便利;畅通中基协备案渠道,成为全国仅有的6个当选中基协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监督员代表的基金小镇,2021年12月金融法庭落户小镇;全年入驻机构新增对外投资项目381个,投资金额201亿元,培育公司上市8家,服务实体经济、创新产业发展效益显著。
四、撑起企业权益“保护伞”
以有为监管、有效监管促权益保护,努力营造公开、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助力新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公平竞争机制。全面加强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信用长沙”系统信息共享工作,实施信用评价,推动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行政审批等方面应用,湘江新区在2021年度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成员单位工作综合得分位列新区、园区组第1名。大力推进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工作,健全政府采购竞争机制,优化政府采购合同范本,明确采购单位及时付款的义务及违约责任。加强招投标事中事后监管,对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等内容进行严格核查,依法处理。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并加强联动监管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建单位行为的监督管理,规范新区建筑市场行为。
二是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组建了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队伍,对不履行优化营商环境职责或者损害营商环境的情形开展监督检查,促进责任落实到位,发现问题及时交办,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常态化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调研走访,组织企业座谈交流,及时听取企业意见及建议。开展容错纠错、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工作试点,积极对提升办事效率、便利企业的21件改革事项进行了风险备案,营造了“闯、创、试、干”的氛围,消除了推动现代金融、智能网联汽车等新领域缺乏规范和标准的顾虑,有力促进了新兴产业抢抓风口,切实优化了发展环境,获得上级纪委等方面的认同和肯定,入选了“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
三是建立联动监管机制。进一步整合监管力量,形成部门联动,以建筑行业“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为主题,针对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违法分转包和违法挂靠等行为对25个项目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行动。制定《国土、规划、建设领域监管工作规程》,修善《监管执法工作日常行为规范》,实现执法队伍形象的规范化。在监管的同时,及时掌握项目报建动态,提前指导用地单位制定开发报建计划、完善报建手续等,避免违法建设行为发生。
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新区招才留才、引凤筑巢,集聚能力不断增强,新区核心区岳麓区人口近十年人口增长翻了将近一倍,增量、增速位列全市、全省区(县市)第一。下一步,新区将认真贯彻桂英书记“新区营商环境最好,效率最高、政策把握最精准”的指示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振奋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抬高发展坐标,务实担当,努力推动新区在新一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争先进位,力争跻身第一方阵。